思考:我对《喧哗的大多数》的理解
目录
1.简介
- 对于一本书的阅读感想
- 推荐阅读的理由
- 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2.思考与我们所处的环境
- 思考的开始
- 小结
1.简介
本文为阅读《喧哗的大多数》后的感想
《喧哗的大多数》是我初次阅读的一本书,对当时我兴趣的一个议题给出了提问:“为什么当代的互联网,喷子,争吵,骂战会如此泛滥呢?”
《喧哗的大多数》后文我会以“本书”称呼,来方便阅读
本书中引用了诸多现实材料来论述作者提出的社会现象和思考之间的关系,详细探讨了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南部郊区的政治和社会动态,特别关注了“沉默的大多数”这一概念在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
推荐阅读的理由
《喧哗的大多数》对于初次接触这本书的读者来说,有以下推荐理由
1. 论据充实,逻辑性强,细节丰富
- 学术性强:这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包含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分析。拉索的写作风格较为严谨,充满学术术语和理论分析,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政治知识背景。
- 细节丰富: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数据和案例研究,读者需要耐心阅读和理解。
2. 主题的吸引力
- 政治与社会研究:对于对美国政治、历史和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详细的分析。
- 独特的研究视角:书中对南部郊区政治的详细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美国政治的一些关键转变。
3. 丰富的案例,信息以及论述
- 信息量大:书中信息量大,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知识繁多,可能需要读者多次阅读才能完全理解。
- 理论和分析:拉索的分析较为深入,读者需要花费时间来理解其理论框架和论点。
4. 结构和布局
- 章节分明:书的章节结构清晰,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论点。读者可以按章节分段阅读,逐步消化内容。
- 引用和参考文献: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读者可以通过参考这些文献进一步了解相关研究。
5. 潜在的学习收益
- 了解美国现代政治史: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对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南部郊区的政治和社会变迁有深入的了解。
- 认识“沉默的大多数”:书中对“沉默的大多数”这一概念的详细阐述和分析,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其在美国政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 培养学术阅读能力:阅读这本书可以提升读者的学术阅读能力,增强对复杂历史和政治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本文要探讨的
在刚刚的第一章第二部分,已经为大家介绍了本书的一些信息,推荐阅读的理由之后,我们就顺着接下来的思路来开始本文的总结吧
本文计划从以下几点入手撰写:
- 思考与我们所处的环境
那么废话不多说,我们试着开始围绕我要入手的点开始我们的论文吧
2:思考与我们所处的环境
思考的开始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充满社交和舆论的现实环境里面,在这里,你会接触各种信息,各种事件,获得不同的情绪,引起围绕这些人物,事件,情绪乃至细微之处的思考
但在如今信息爆炸的环境下,快速的处理信息就成为了我们要做的一件事,而我们经由社交,形成了群体;经过某些明星,形成了由互联网个体组成的群体:idol和粉丝;在某条短视频下,因相似的观点,情绪引起的共鸣,形成了网络的社交,他们扩大了我们的世界,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思考
一个案例
就像我们和彼此的恋人商量关于某个手机的购买时一样,可能一方是对这个行业颇为了解的人,他会去思考CPU型号,价格是否便宜,性能等指标,去解释一个问题:值不值得买?她的性价比在哪里?
而另一方可能会说,这一款或那一款的外观是很好的,如天圆地方镜头,刘海屏,挖空屏等外观,或者某一些和抽象符号挂钩的品牌,如苹果,华为等,这些人不会在意性能的好坏,对他们来说,手机只是一个符号,或者物品,是一种符号的体现,是某些口号的具象化的体现
我们发现,双方围绕思考的两个方面在进行着自己的思考,一方想到的是思考的过程,提供分析他所拥有或者查询的信息,如:A的CPU具备低功耗,长续航,且不失性能的特点,B的电池具备大容量,充电速度快,屏幕清晰度更高等分析产品A和B中更适合自己的一方。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结论是次之的
而另一方,发现了手机所代表的符号,如爱国,精致的外观,x产,这些是购买手机行为带来的结果,通过购买手机的支出,换取一个在互联网上,社交中的头衔,称号,来彰显自己的某些方面。
通过思考这件事的结果,来反向去思考买手机的问题,交流中的一方这样的思考模式,以单一或多个最终结果的标签为自己的导向,就导致了双方矛盾的产生。
这也是思考的一个开始,究竟要为了本质的问题:买手机为了实用,还是思考的结果:买手机的获利呢?
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对于一个手机的购买,只是我们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并无太多的复杂可言,可能当我们参考的数据,测评等各类信息的积累到达一定的地步,这些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只是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时间去仔细地思考即可,只要仔细的思考,我们就可以跳出一些不该有的标签的束缚,去真正发现思考的要素,即我们所需的,产品所具备的,以及符号之外,我们真正需要的部分
倾听和快速思考
心理学大师丹尼尔·卡尼曼将他对认知偏差毕生的研究成 果融入了著作《思考,快与慢》中。他在书的末尾提出了一个非常重 要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偏差和误区?我们怎样才能提高判断和决 策的准确性,无论是我们自己的,还是那些我们为之服务或服务于我们的机构的?
根据前文的论述,如果我们只是通过简单的符号,来区分和混淆我们真正需要的,产品所具有的符号之外的内容,我们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即符号化的思考,可能会引起对一些问题过分的思考,做出欠妥的选择,正如书中所说
在我 们的思维装置中,有相当一部分,也就是产生直觉的那一部分,“并不 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年龄的增长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但除此之外, 我们能做的不多。现如今我的直觉思维还总是让我陷入过度的自信、 极端的推测和预估的偏差中,就像我在研究这些问题之前所表现的那 样”
但是由于我们的一些本能,人总是喜欢寻找前文所说的同类,以及现在所说自己喜欢的东西,观点来建立共同的情绪联系,并本能的抵触一部分在此之外的内容
正如手机的各类标签一样,我们也带着各种各样的标签生活中世界上,标签可以帮我们快速的区分一个东西,一类人,一件事对于自己的价值,即思考的结果。通过思考这件事(包括去做)会得到的内容
由前文可知,这是思考的结果导向,我们通过这样的思考方式,很容易的区分了某些事情对于自己的收益,哪怕买来的手机,得到的东西只存在于虚幻的世界,我们也会倍感满足
包括作者本人,也会比较直觉的认为,一个人的好坏是由于她的分数高低来区分的,实际上则不然,也正是这样的“高低分”标签,快速的把我们要分析的目标简单的定义了一个结果,就像程序里“X=1”那般简单,如果真的那样,就大错特错了
我尤其想要声明的是,如 果我们认为思考的主要任务是“克服认知偏差”,那就误入歧途了。在我 看来,我们需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获得思考的意志——我 们总在坚定地逃避思考,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没有几个人想要 真正思考,思考让我们负累,思考使我们厌倦,思考会迫使我们远离 熟悉舒适的习惯,思考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复杂。在与钦佩、喜爱 或想要追随的人交往时,思考会使我们与对方产生分歧,或者至少使 彼此的关系扑朔迷离。
依旧是关于前文,购买手机的案例,我们会发现,无论是结果导向,还是过程导向,这两类人以各自的标签混迹于互联网的广阔世界里,宣扬着各自的产品,如代表最新崛起的华为Mate60系列,昔日主打性价比三字的xiaomi,或是近期中端机市场的redmi和iqoo一样,每一类人,她首先归属于这个品牌象征的内容里,其次属于和你交流的对象
也正因如此,骂战,争论在前段的交流过程中是一定会发生的。如果你经常观看互联网的帖子,你会发现各大品牌之间的骂战,互撕如我们喝水吃饭一样平常,如抓住某些事情不放的论述某品牌的某些方面,或者某品牌在网上的劣迹行为,这些都成了双方:无论结果导向还是过程导向的两类人的茶后甜点
这个过程中,认知的偏差也在潜移默化下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可能交流没有开始,你便快速的用标签将代表这个标签的人直接抹掉,即拉黑,屏蔽了。可者并不是真正的思考,这只是粗暴的消灭了不同的声音后,自我舒适的表现,因为细致的思考会让你身心俱疲
你要考虑你键盘打出的每一个字,是否会引起某些人的应激,某些人的喜爱,狂热,或是谩骂,或者被不知名的原因毁掉整篇文章。由于这种担心的影响,你会看到在你整理信息时,各类收钱办事的宣传,测评视频,混淆视听,扬长无短,虚假宣传等,这便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舒适区,我们不会轻易的跳出这里,去让自己难受
这也影响了我们的交流,我们可能会互相谩骂,昔日的好友会变成敌人,昔日的敌人也可能裂痕更加深刻,也许敌人的敌人会变成朋友
舆论的影响
通过 倾听和快速思考的论述,也就是前文,我们继续向下,探讨舆论和情绪的内容
罗宾逊在1994年的文章《清教徒与正经人》中,就很多人对清教 徒(这个词现在说出来可能更多是一种侮辱 [4])的轻蔑态度提出了质 疑,并对清教徒所持有的想法以及他们为什么会持有这些想法给予了 更为充分和准确的阐述。在写作文章中,她发现:“我们谈论和评价清 教徒的方式,恰恰展现了我们眼中清教徒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说,人 们在谈论清教徒时所持有的态度,正吻合了我们贴给清教徒的标签 ——僵化死板,思想狭隘,愤世嫉俗。
前文我们也提到了,我们在快速思考时,会用标签快读的区分涉及到要思考的内容,如人,物,事件,根据印象中的标签归类,有选择的拿掉自己舒适的部分,拉黑,屏蔽不喜欢的不舒适的部分
渐渐的我们对待这些和我们意识上的所谓敌对者时,也会用敌对者敌对我们的办法去对待敌对者,如敌对者喜欢前文所说,xiaomi的某些黑料,去攻击敌对者所说huawei低价高配一样,这些事件经过庞大的网络自媒体,短视频,微博之中的引导,发酵,多次反转,变成了很多人眼中的唯一标签,乃至提到王者荣耀,你的父母就会想起这是你低分的主要原因,提到电脑,手机,就是耽误学习的毒瘤一样;事实上,这些事情的内在都是一致的,即标签带来的快速思考导致的一种弊端
罗宾逊写道,“我们总是有一种集体性狂热,想要 贬损一件我们并不完全了解的事物,只因为我们知道这是被社会所认 可的。这种认知让我们乐在其中,对清教徒的评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 子。
如前文所说,由于一个明显/idol的存在,我们围绕这个明星便形成了不同标签下的群体,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热衷于做的事情,就像当年蔡徐坤火遍全网的时候,b站围绕她的鬼畜大量增加,达到了反制官媒的地步;这些人自称是IKUN,和另一群粉丝开始了很多的QQ群战争,大量的散播表情包等,在那段时间成为了很多人的快乐之源
结合引用的段落,无论我们是不是真心要贬损,或是褒奖一个事物,在我们可能并不熟悉的时候,我们可能就已经慢慢的被这些所影响,习惯了这些内容的存在,本能的敌意也变成了接受,进而以此为乐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事情逐渐的被更多的人认可,逐渐形成了网络上的群体,他们高举ikun的旗帜开始发送视频,借以取乐的时候,我们也习惯了乐在其中,拿出类似的表情包,作为一种独特的身份证,寻找新的朋友们,即印证了以下的引用(基于引用的案例)
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指责清教徒,是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交谈的 对象对清教徒群体持有与我们相同的观点,而且很乐意听我们提起这 个话题。至于我们所说的话与清教徒实际的行为和信仰是否真的有 关,这并不重要。用什么词都没关系,也不具备任何效力,它倒更像 是一句加入某个组织或俱乐部的暗语。
所以,当我们习惯了这样的茶余饭后的乐趣,我们是不是所谓的“黑子”,“真爱粉,真ikun”已然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我们社交的一个暗语,就像网上的那句话:我叫ikun你记住,或者鸡你太美一样,是一个我们互相认同的符号,而蔡徐坤的存在,仅仅是维护这些符号,供不论以此为乐,或以此为战的人进行他们热衷的行为罢了,仅此而已
这种寻求认同的本能在我们这个时代被放大和强化,因为我们每 天都被淹没在疯狂的信息洪流中,尽管这些信息往往是无稽之谈。再次重申,这并非什么新鲜事。
这里也要提到一些八卦类消息,尽管他们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如我们发现的一些互联网高潮现象,自我意淫等,都是以下论述中的结果
“当有那么多事情需 要了解的时候,当同样的词在这么多知识领域中被赋予了不同含义的 时候,当每个人都对很多事情一知半解的时候,谁都很难判断他是否 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请让我把重点放在艾略特的结 论上——“当我们不知道,或者当我们知道得还不够多的时候,我们总 [6] 是倾向于以情感来代替思考”。
这段引用,结合前文提到的,我们通过一个明显,如蔡徐坤建立了粉丝,黑粉,ikun等等之间的联系,随后我们就有了共同群体之间的交流,而运行这些明星的团队也好,公司也好,或是资本也罢,为了运营这些围绕明星这个巨大的符号而凝聚在一起的小符号,就会开始放出八卦,各种各样真真假假的八卦
这些八卦经过各类无良媒体,营销号的喇叭,传到你耳朵里已经变得五花八门,引起你情绪的共鸣,如看到蔡徐坤反杀官媒,你很兴奋,看到蔡徐坤击你胎没,你坐在原地吃瓜,看到蔡徐坤跳舞你会哈哈大笑,你不会刻意的去钻研大多数的事实,或者细节,因为你只是一个吃瓜群众,于是如论证所说,当带入情绪之后,奇怪的评论就出现了‘
上文所说,意淫,高潮,刷屏,控评,刷屏等衍生的行为也产生了,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定程度上情感思考问题导致的结果,即表现对于这个明星的某些感情,以满足自己的一些幻想,如妈妈粉,女友粉这些千奇百怪的标签群体,可能也有类似的功能
小结
通过刚刚的长篇大论,我们已经初步的了解了思考的开始,结合我所说的案例,了解了倾听和快速思考,舆论的影响,那么回到我们这一部分总的标题上,思考与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一起来做个总结吧
当下的环境
不论当下的全球,国内,都已经普及了智能手机,快手,抖音,YouTube等媒体;五花八门的文化顺着那神奇的一根线,和路由器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看到了如今围绕各自符号形成的海量信息:我们看到了世界上的领导换届下台,上下内斗,资本争锋,女权林立;也看到了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等各种各样的视频,文章,博客
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也通过很多方式思考一些问题,进行社交,发现更多的信息,在真真假假的信息流中建立着自己的思考
思考,和拒绝思考
为什么会这样写标题呢?因为我们生在一个需要我们思考,又不需要我们思考的时代,需要思考,是为了非自己的思考,为宏大的内容思考,而非为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思考者;不需要思考,是因为如果你真的通过上述案例或书中的案例的分析与灵活运用产生了不必要的质变,就会迎接已经为你准备好的拒绝思考手段
在后续的论述中,我会逐步的列出在如今信息爆炸,快手抖音横行的时代,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考,从而让思考变得碎片,打倒拒绝思考的目的,在这里,我们在论到当前形势的时候,就可以稍作停歇了,这里只做原因的介绍
因为这样的做法是符合政治的需要,符合意识形态需要的,是治国者为了实现某些目的所采取的一些手段,有利于她所设计的政治结构的稳定,继而有了我们所熟知的长治久安这个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