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情况,全面贯彻调整的方针》1
工业(以四川为例的调研)
- 扩大自主试点
- 经济体制的改革
- 扩大市场的调节作用
- 节能
《赵紫阳文集》节选
今年,我们要力争农业、工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
工业问题,今年有些困难,也有一些新情况要注意研究。从四川省的情况看,主要应抓好几个环节:一是搞好三百个企业扩大自主权的试点;二是挖潜、革新、改造;三是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四是节约能源;五是把生产资料供应工作搞活。
由于国民经济的调整,今年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任务,要自己“找米下锅”。很多企业有一个怎么样围绕着市场需要来安排生产的问题,特别是机械、冶金行业。现在还存在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原来那个工厂生产的东西,现在没有任务,或者勉强生产了,卖不出去;另一方面,社会上很多需要的东西又买不到。今年工业生产就要研究这个问题。工业部门只是埋头生产,不问市场,这样不行了。尤其是那些因调整而任务不足的行业,更要解决这个问题。调整本身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需要。
农业
发展靠科学
要靠科学的政策和技术,农业基本建设和机械化进程,只能根据政府的财力,物力有步骤地进行
政治上
多年来左的因素遗留,对发挥政策的作用有促进作用,问题集中在如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现代化
我国人口众多,由于当前条件的不足,仍进行手工生产,但不能永远的进行手工生产,要考虑轻重缓急
机械化会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出现,如果安排的不够妥当,还会引发社会问题,虽然机械化本身的巨大效益就是节约劳动力,但对产量的增加还需要因地制宜的观察
原文
我国农业现代化,当然包括机械化。农业总是要实行机械化的,我们不能永远是手工操作。但是,要考虑轻重缓急。我国人口多,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搞机械化节约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安排不好,还会增加社会问题。机械化本身最大的效益是节约劳动力,不一定增加多少产量。特别是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对增加产量的作用并不那么大。所以,我们拿很大的力量投到这上面,现在看来不是当务之急。
要集中力量的方面
即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利用,在农村的事业里有很大的潜力
如以下几个方面
- 农业良种,育种技术
- 农村饲料技术的创新
- 生物技术现代化和农业机械现代化
- 资源的利用率
- 基础条件的缺失,或部分缺失
- 要兼顾各方面,如重视水利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建设
-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书中原文的引用
- 所以,农业现代化的问题,我们应当着重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运用。这方面潜力很大。四川现在已经尝到甜头。比如说养蘑菇,就有科学技术,这是过去没有的。又如,温水养鱼,搞冷冻精液配种,也是好办法。还有农业良种,有了好种子,产量就提高很多。从科学种田来讲,这两年搞的多粟壮秧,解决了很大的问题,效果很明显。
- 又如配合饲料这个东西,以前觉得很神秘,最近许多公社都开始搞了,证明效果确实很好,也没有那么神秘。现在有一些还不够标准,说不上是配合饲料,实际上是混合饲料。原来我们农村养鸡、养猪,是有什么喂什么,有红苕就喂红苕,有苞谷就喂苞谷,这样饲料有很大浪费。现在简单一混合,有粮食,也有含蛋白质和纤维的其他饲料,猪吃了长得快,增重百分之三十以上。所以,农民很高兴,自己拿粮食换这种饲料。
- 方面有些需要机械,有些并不需要机械,至少不是全盘机械化。科学饲养,科学种植,科学栽培,这些方面有很多名堂。总之,现在要讲究科学。有人主张,农业现代化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农业机械现代化,一个是生物技术现代化,应该有个轻重缓急。我觉得有相当的道理。
- 我们今后应该运用科学,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用到农业上,这对提高单产,对利用资源作用很大。除此以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力量,有步骤地继续进行农业基本建设
- (5和6)从四川来讲,水利必须坚持搞下去。但前些年水利花钱很多,效果并不是都很好。所以,我有这么个想法:四川水利还要搞,但不能只是搞水利。有些基本建设并不需要花多少钱,从全省来讲,一年拿出几千万元钱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今后要挤出一点儿钱用在其它一些急需的事业上。我们现在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建设太差。
- (7)总之,不能单打一,要全面一点。水利,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搞下去。其他的一些农业基本建设也必须安排上。过去长期只有一个农田基本建设的概念,现在要宣传农业基本建设这个概念,我们大家要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什么问题最重要
第一部分:农业机械化要围绕生产端的需要
原文:
至于农业机械化,看来应围绕着生产的需要,先解决那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全国很多人讲这个问题。我看很有道理。当前农村中究竟是拖拉机更重要,还是农用汽车更重要?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很多拖拉机到公路上跑,很少下田?可见,运输比犁田还急需。过去多年来不研究农民的拖拉机上公路的原因
观点:要找到投资最少收益最大的方法
段落总结:
总之,农业的指导思想应该明确:搞农业要靠政策,靠科学;农业基本建设、机械化要量力而行;要改变过去只讲农田基本建设的思想,应当从农业基本建设这样一个概念去想问题;农业机械化一定要围绕生产需要去进行。
第二部分:农业政策要进一步落实
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好的责任制形式,把人和资源集中起来,使资源变成财富
原文
农村经济政策要进一步落实。农村有很大潜力,资源有潜力,人才也有潜力。关键就是要采用一些好的责任制形式,把人才和资源结合起来,使资源真正变成社会财富。
关于成都同志谈养鱼的问题
我说你们就包到户,谁会养谁来养,包下来,不要包那么高。他们说,你只要这样讲,鱼就可以养起来了。他们再没提饲料问题。可见,政策问题很重要。我们很多资源没有利用起来,一方面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光讲搞粮食,不讲搞别的;另一方面,与缺少明确的责任制也有很大关系。畜牧业这些东西,不像大田作物,更要精心管理,更要有明确的责任制。
第三部分:关键问题的点
生产队的自主权问题
首先要突破思想的条条框框,要相信群众,虽然这样做后,我们会损失一些,但要承认生产队的自主权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且不仅生产队的积极性提高了,广大的社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提高了,这样的好处要远大于坏处
- 要解放思想:除了生产队的财物,劳力不能平调,不能侵犯
- 生产队要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
- 除过个别的经济作物外,其他作物的指标仅供参考
- 对于生产队的干预,不必过于细致
原文
研究一下,要解放思想。这里,除了生产队财物、劳力不能平调,不能侵犯以外,重要的一条就是生产队自己的事应该由生产队自己决定。今后,对生产队下达生产计划,主要抓农副产品的收购任务。主要经济作物,首先是棉花,在目前还要下达面积指标,其他那些计划面积指标都只供参考,什么水稻栽多少,包谷种多少,小春作物种多少,都是参考数字,主要由生产队自己决定。棉花因为价格低,群众不愿种,国家又很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当然还得下达播种面积的指标。大邑县的经验很好,他们说计划能否实现,根本的是要看计划是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的,还是自上而下下达的。今后农业生产计划,主要应当自下而上提出来,自上而下作一些综合和调整,一个县把生产队的计划汇集后,看有什么问题,然后再给生产队做工作,不要什么都管得那么细。至于生产的技术措施,更应当由群众根据本地情况自己决定,我们可以提倡推广一些东西,但最后还是由生产队自己定。至于分配问题,管理形式问题,也应该这样。生产队管理怎样搞,上面不要管那么细,我们可以总结好的经验推广。
适当的自留地问题
可以安排适当时间调整,多数可不动,只动两头,一头很多的,一头差很多
根据自身条件:包产者,可以拿出一部分土地,按年产量包产户经营,土地经营的好的,超产全部归她,原来已划分饲料地的,今后不在划分
无力经营者可不包,根据生产队的实际情况进行照顾,不要限制的太死
鼓励社员进行零星树木的种植
- 社队i企业问题
要搞好生产队的多种经营,也要搞好公社企业,另一种设想是除了要办好现有社队企业,也要兴办社队企业,提倡多种生产队联办的形式,不脱离生产队的基础,要把公社企业建在生产队的基础上。这种经营模式允许跨社,跨队,由一个区域内的几个公社联办
要搞专业人员,如四专,专业队,户,组,人。生产队联营要联合和配合多大规模,不受行政区划影响,也是要解决的问题
要切实解决生产队的问题,为这种有益的模式进行探索,社队企业经过整顿,改进管理,挖掘潜力,提高其经济的产出能力,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质量
原文:
- 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但三级都搞确实矛盾很多,大队有条件的当然也可以搞,重点还是搞公社和生产队的。一个是把生产队多种经营搞好,一个是公社企业搞好。
- 另外还有一种设想,也是一种试验,就是除了办好现有社队企业以外,今后兴办社队企业,应当多提倡生产队联办的形式,不要脱离生产队这个基础去办公社企业,而是要把公社企业建筑在生产队的基础上。这种生产队的联营,可以是公社范围的,也可以跨公社,一个区范围内几个公社联办。一个是生产队内部搞“四专”,专业队、专业户、专业组、专业人员;一个是生产队以上搞生产队联营,需要联合多大规模就联合多大规模,可能开始范围小,以后范围大,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这也是个新问题,应当很好研究。
- 原来设想生产队通过发展社队企业过渡为大队所有制,然后又过渡到公社所有制,这个设想究竟怎么样?将来还要实践来作结论。这是个设想,也可能将来不是这个形式,而是在生产队这个基础上联合的形式。看来今后搞农、工、商一体化、专业化的形式,很可能是生产队联营的形式。要注意解决与生产队的利益联系起来,使生产队得到实惠的问题。社队企业要通过整顿,改进经营管理,挖掘潜力,努力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创造更多的利润,并尽量从利润中提取一部分,给生产队纳入分配,使生产队和社员增加收入。
- 因地制宜调整作物布局
当下条件(80年代)的中国尚不具备发达国家的农业区域种植化,专业化,大地区分工的条件,但不意味着不应改变原有的格局
要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情况,发挥不同的优势,在保证粮食和经济作物增产的原则下,逐步合理的调整布局
当下的情况,采取上述做法有很大的潜力
要认真的根据各地县/社/队的情况,从实际出发,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使农业走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并进行试点工作
原文:
- 因地制宜地逐步调整作物布局。现在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在农业上都实行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搞大的地区分工。我们国家目前完全按这样的办法去做,还不具备条件。但这并不是说我们那种带有自然经济性质的小而全的作物布局不应当改变。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发挥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的优势,在保证粮食和经济作物都增产的原则下,逐步地、合理地调整作物的布局,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使农业生产逐步区域化、专业化的重大措施,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也是发展生产的很大的潜力。
- 我们应当认真调查研究这方面的情况。县、社、队都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使农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省、地也要抓好调整作物布局的试点。
- 对少数规模过大的生产队可以进行分开
要逐步的,一个个解决,要大胆的进行对规模过大生产队的逐步处理。要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所有制的规模要符合群众的觉悟程度,这是一个原则
原文:
- 少数生产队太大可以分开。特别是过去“四清”运动中合并的大生产队,有的貌合神离,一直搞不好。我认为这些队是可以分的。当然不要搞运动,要逐步地、一个一个地解决,也不要怕一分就怎么样。有些大的队搞得很好,这就没有问题了。总之,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水平,所有制的规模要照顾到群众觉悟程度,这是个原则。
本期总结
本期对赵紫阳文集的第一章,《研究新情况,全面贯彻调整的方针》的第一部分,主要涉及了赵紫阳对于80年代的中国经济情况的认识,初步的对刚刚走出文革的中国如何进行经济改革,经济改革要面对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探讨,都在本章中涉及
引用来源:《赵紫阳文集》1.《研究新情况,全面贯彻调整的方针》
- 本文作者: xiaotao
- 本文链接: https://lw030406.github.io/r9000p.io/04/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MIT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